五四青年节特写丨古生村科技小院院长李光达: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云南大理,洱海之畔,坐落在湾桥镇的古生村科技小院里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用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打破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米”的屏障。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李光达就是其中一员,他还是带领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的古生村科技小院院长。我们走近这位青年“院长”,听他如何把农业梦想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日,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设计并构建了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农户科学施肥、改善区域环境。这是李光达和同学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及洱海科技小院集群负责教师金可默一起研究的新课题。
李光达介绍:“科技小院的这种培养模式,它不在学校,而是在村里,去年我来了以后真正感受到了科技小院在产业一线的实际意义。农户种得太密,施肥管理、施肥时期不合理,这些在实验室是发现不了的,技术实验只能提供理论支撑,农户用不到。但是我们在田间地头天天看、天天问,就能发现他们真正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以问题为导向,农户有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金可默(右二)和李光达(左三)驻扎在田间地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地处洱海搞农业,首先得啃下“环保达标”这块“硬骨头”,同时李光达和小院同学们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矛盾。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古生村农户种植的作物要么高值不绿色、要么绿色不高值。农产品低附加值、低市场价值,让农民难以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李光达说:“像去年的莴笋,年前的售价能到1.5元一斤,但是年后市场急剧缩水,只能卖2毛钱一斤。收的话要请人工,多收一次还要多亏钱,他们索性就不收了,不管多少产量,这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很多农户选择把莴笋烂在田间地头。去年我们培训、调研的时候,很多农户就反映,能不能帮他们把种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

李光达走访、调研农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和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后,李光达深刻感受到,除了科学种植,还要让老乡们联合起来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借助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把优质农产品主动推向消费者眼前,只有打通产业链,农民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李光达表示:“之前针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更多是在前端种植技术上,我们帮他们提升产量、提升效率,但是前端提升对于经济收入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可能增产10%,也就增收几百元。如果我们在后端解决这个问题,增值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农户自己用传统的方式卖,也就是在田间地头直接出售,可能一斤只有几毛钱或一块钱,我们通过产业链后端给它赋能增值以后,农户收入翻一番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光达向农户开展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光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农户鲜食玉米产量差。去年2月初到古生村时,每每提起改进技术,农民总会觉得像李光达这样从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太矫情”,种个玉米都这么精细。他和同学们调研、走访,常吃闭门羹;做技术培训,也是“你在上面讲你的,他在下面忙他的”,一些内向的同学甚至被这种不理解“虐”到哭鼻子。作为被大家投票选举出来的“院长”,李光达总要展现出更强的承受力,他带着同学们再调研、再走访,直到克服“水土不服”。
李光达说:“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带着片区里十几位农户去玉溪通海县,这是一个蔬菜产业非常发达的地方,鲜食玉米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了,甚至冷库里打包的工人一天都能赚100元。人家卖3.5元一斤,我们这里卖6毛钱一斤,农户肯定有心理落差。我们所说的技术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只是听到了,但他们更相信眼见为实。看完之后这十几个农户立马发生了转变,回来之后第二天就说‘我要用降密技术,把种植密度降低一半,我要种出这种高品质的鲜食玉米来’,其他农户看到也都会跟着学,农户自发学习的能力是很强的。”

农户向李光达请教种植技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高校老师和专家学者的引导下,李光达不断探索激活古生村内生动力的方法。在洱海边的这所大学里,不仅要懂农业技术,还要学习对接市场,他思考的不只有硕士毕业论文,还有农民的“诗和远方”。
李光达介绍:“一根玉米能长到400克,就属于‘高级货’‘冷库货’;只有300克,农户就叫‘牛吃货’,意思就是品质比较差。如果不论每根是400克还是300克,都卖一块钱一斤,没有价格的差异,就体现不出我们种高品质产品有什么优势。所以我们跟某个公司谈合作,我们提供原产品,他要保证从我们覆盖的农户这里拿走的玉米要比当下市场中直接卖到菜市场的价格高,因为我们有技术的保障、有品质的保障,我们要把这个价格差打出来。”

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市场为导向,古生村科技小院带动农户动态调整作物结构,推动鲜食玉米、莴笋等优势作物与市场销售端的链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链条。洱海不再只是“生态保护区”,更是“绿色高值农业系统实验场”。
李光达说:“今年我们覆盖了100亩区域,同时跟养分智慧管控平台一起,平台负责‘绿色’,我们的技术集成负责‘高值’,这样形成一个示范区域。这个区域里的玉米,最理想的效果就是让它们都种得又大又好又绿色,然后我们把这100亩的玉米以一个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李光达和农户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小院学习生活的这一年多,打开农户心扉的过程中,李光达的肤色也和当地百姓越来越接近。除了在纵横交错的田野里忙得火热,他还开发了很多“副业”——帮村民修手机、修电脑、拍短视频,这些琐碎小事也是他这个“院长”的发光点。
李光达告诉记者:“小院最近的工作还是挺繁忙的,一些常态化的工作还在进行。一个是村民的民宿技能培训,随着古生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开民宿的村民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想通过培训的方式帮他们掌握民宿运营的技巧,比如教他们拍摄一些短视频去宣传自己的民宿;二是我们现在还在开展长期的支教活动,去小学教孩子们英语,进行乡村伴读。”

李光达和农户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古生村科技小院院长任期一年,卸任后,李光达也要迎来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古生村的农田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硕士毕业后,他要回到这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是在科技小院长出的梦想。
李光达说:“五四青年节对我来说,这一天既是对青春的一种庆祝,也是对我们承担青年责任的一个提醒。在古城村这片土地上,我学会了如何将理想和实践结合,把知识和科技的种子撒在农民的田野上,让它们在未来绽放光芒。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积淀知识,锤炼出更好的品格,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我们当代青年的挑战。”

古生村科技小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