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8岁听障女孩的逆袭大学路

时间: 2025-07-11 09:50:00

黄鈺雯高三时仅剩的右耳听力突然骤降 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收到6所高校邀请

清晨5点多,平度东方滨河中学的宿舍楼还沉浸在黑暗中,黄鈺雯将助听器小心戴在右耳,趴在被窝里默默开始背单词。高三这年,她仅剩的右耳听力骤降至重度,但她手中的知识点提纲被指尖攥得发皱,笔尖在笔记本上划过的沙沙声,成了这段至暗时光里最倔强的节拍。今年夏天,这个双耳重度听力障碍的女孩接连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滨州医学院、郑州师范学院6所高校的录取邀请,最终顺利被天津理工大学全纳教育信息安全专业录取。当同学惊叹她“创造奇迹”时,只有那摞翻烂的笔记本记得:这场与听力衰退的拉锯战,她走了整整15年。

黄鈺雯已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

3岁时听力下降戴助听器

黄鈺雯的听力像是被时光慢慢啃噬的堤坝。3岁时,父母发现和女儿说话时,孩子总是反应慢,经过医院检查,小鈺雯被确诊为大前庭综合征。从那时起,双耳听力下降的她戴上了助听器。到了八九岁时,小鈺雯的左耳彻底失聪,于是父母带她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左耳重获“声音”。

高三时的黄鈺雯。受访者供图

因为父母希望女儿可以在健听环境中成长学习,多与同学们说话交流,从小学起,黄鈺雯便进入普小学习。“因为听力障碍,所以每次进入新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就会提前和同学们打好招呼,并把我安排在第一排,方便我平时上课听得更清楚。”提起从小的上学经历,黄鈺雯心里满满的感恩,“刚开始上学遇到听不清的时候,心里难免会着急,但这时候大家都会照顾我,靠着右耳的助听器,日常交流基本没大有问题。”

每天穿梭办公室追疑解惑

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当同龄人还在享受假期时,黄鈺雯已经开始提前补习高中课程。“高中学习节奏快,老师讲得快,我怕跟不上。”这个朴素的念头,成了她高中三年不变的行动纲领。高一的教室里,总能看到她的特殊轨迹:清晨第一个推开教室门,晚自习后最后一个离开,连午休时间都成了她的“专属课堂”。班主任心疼这个总在角落默默刷题的女孩,默许她在熄灯后到一楼厕所借灯学习。

高一下学期分班后,黄鈺雯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薄弱学科,每天几乎是在老师办公室和教室间穿梭中度过的。凭着努力与自律,黄鈺雯的成绩跃升至班级中上游,甚至有单科冲上班级第一。

到了高二,压力像潮水般涌来,黄鈺雯开始频繁听漏课堂内容。她手拿试卷追着老师问问题的身影,成了办公室的常态。“那时候总觉得,只要多跑几趟办公室,总能补上。”她笑着回忆说。但也许是高二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段格外令人敏感,成绩的停滞不前也曾让黄鈺雯陷入自我怀疑。敏感的少女会在深夜蒙着被子掉眼泪,质疑自己付出的意义。“老师和家人总说,‘如果你不努力,那你的成绩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稳定。所以成绩的稳定,也就是不放弃的最好证明’。”这句话像定海神针,让她重新握紧笔杆。她的错题本越积越厚,每一页都写着“不服输”三个字。

高三时右耳突然听力骤降

进入高三后,去年10月的一天清晨,黄鈺雯如往常一样早起在被窝里背单词时,室友的呼唤一时间变成了模糊的震动。“当时趴在被窝里背单词,我突然感觉有人叫我,转头一看是我的室友叫我,但是我感觉声音很微弱,原本以为是她说的太小声了,但等到点了大家都起床时,我还是听不清声音。”黄鈺雯回忆道,后来,室友们刷牙时水龙头的声响消失了,着急的她以为只是像之前遇到的情况一样,猜测是助听器没电了,于是她迅速换掉整板助听器电池,但世界依旧沉默——右耳听力彻底“罢工”了。

在和老师说明情况后,黄鈺雯被母亲带去了医院,经检查为“听力骤降”,当天就住了院。住院一周的时间里,她的生活被输液管和单词本填满。病房外的走廊成了她的临时教室,护士来换药时,总能看到那个女孩站在窗边,对着知识点提纲小声默背。微信对话框里,她和老师的聊天记录密密麻麻,老师的回复常常附带手写解题步骤的照片,而那些带着墨香的字迹,成了连接她与知识世界的桥梁。

在刚开始住院时,黄鈺雯并没有想到最糟的情况,只是以为压力大休息几天就好了,直到住院第3天时,耳朵里突然有了很大的耳鸣声。“有时候是风声,有时是海浪声和雨声,时不时还有尖锐声,就像是在一间小屋子里,里面装满了机器到处发出隆隆声。”回忆起那段时光,黄鈺雯仍历历在目,一直到凌晨2点,耳朵里的嘈杂声吵得她睡不着,“当时心里就开始害怕了,医生说那一周时间是恢复的黄金期,如果不能恢复,可能右耳以后就都听不见了。”

在医院里的一周,漫长又焦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鈺雯的右耳并未出现好转。父母为了让女儿放下焦虑,接她回家住了一周,但右耳始终听不到声音。因为心里放不下学习,一周以后,黄鈺雯重新回到了学校。

返校后,黄鈺雯尝试着看老师口型听课,但尝试很快宣告失败——因为只要老师转身写板书的瞬间,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接收不到任何信号,跟不上节奏。“听不见有听不见的学法,我不会因为听不见了就放弃学习,相反,越是在困境的时候就越不能放弃,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目前这种状况的方法去学习。”她笑着说。

文科转理科一切从零开始

高三的时间一天天过去,因为听力骤降,从小依赖右耳的黄鈺雯一边开始尝试适应左耳的人工耳蜗,一边在青岛手语工作室负责人王建民老师和青岛市中心聋校杜明霞老师指导建议下,了解到聋人高考单招政策。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得知聋人高考需考理科,学文科的黄鈺雯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文转理,从零开始。

物理公式像“天书”,她就把每个定理抄在卡片上,贴在书桌前,每天清晨对着卡片默写推导过程;数学大题没思路,她就把同类题型整理成专题,从最简单的例题开始“硬啃”。

从头补课、归纳知识点、刷题……在重新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黄鈺雯经常会有解不出来题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因此感到沮丧和烦躁,觉得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但她知道已经没有时间再沉浸在负能量情绪中,所以不服输的她开始拿出更多时间去攻克物理:拿荧光笔把错题特别标出来,把解题步骤和思路详细地记在便利贴上,隔一段时间翻看重做,整理经典题目错题本,慢慢地对物理产生了兴趣,遇到不会的题时也不断给自己进行心理上鼓励和正向暗示,就这样,把物理知识空缺部分一点点灌满,最终将六本书全部学完。

在备战高考的时光里,冬天的阳台成了她的背书最佳地点。为了对抗困意,她只穿一件羽绒服站在寒风里,让刺骨的凉意保持大脑清醒。“有时候风太大,笔记本会被吹得哗哗响,反而觉得很有干劲。”她的物理笔记本被翻到封面脱落,里面密密麻麻写着易错点总结,连边角都记满了迷你公式。

今年4月,黄鈺雯先是报名了重庆师范大学听障单招考试。在高铁驶向重庆的11个小时里,黄鈺雯的膝盖上摊着试卷。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她笔下的解题步骤却越来越清晰。重庆师范大学的考场里,她戴着人工耳蜗,盯着试卷上的文字,仿佛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当晚,当得知自己顺利通过了重庆师范大学的考试,她心里的石头瞬间落了地。

从重庆回到山东,来不及喘息的她又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参加天津理工大学与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滨州医学院及郑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在去北京的路上,她把错题本上的题又重做了一遍,到达酒店房间后,接着一遍遍背书,直到第二天早起参加考试。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黄鈺雯报名参加五校联考的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滨州医学院、郑州师范学院都一一向她发出了录取邀请。最终,她被天津理工大学全纳教育信息安全专业顺利录取。

如今的黄鈺雯,右耳听力在半年后奇迹般恢复,助听器让她再次能听见世界的声响。但她早已不再害怕寂静——在无数个与听力赛跑的日夜里,她已经学会了在无声处生长,在裂缝中开花。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除署名外) 吴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