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会永远记得您!”——援青故事⑨

时间: 2025-07-11 08:24:00

援青物理教师张旭在课堂上解答学生问题。

即将结束援青任期的王宗兰老师与学生告别。本报记者 刘志毅 摄

“老师,您还会回来吗?如果您不回来了,将来我考北京的学校去找您!”7月2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的教学名师工作室,高二年级的学生簇拥着即将结束援青任期的王宗兰老师,依依惜别。

王宗兰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二实验学校,是“组团式”帮扶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第五期第二批援青教师之一。

“刚来学校时,我发现学生热情好学,但腼腆羞涩,面对老师时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发言不够积极。”王宗兰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际收获,她和5位同批援青教师主动向学校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精讲多练”课堂模式,严格规定每节课讲课不超过30分钟,学生练习“说和做”不少于10分钟。

王宗兰说:“老师讲完不等于学生学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宗兰和其他援青老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深植于学校日常教育与管理后,很快取得了实效。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才仁战斗说:“援青教师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学校基础教育不断夯实,前进动能势头强劲,2025年高考,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我时常对学生说,要是老师有魔法,讲的所有东西都能印在你们脑子里多好呀,但是不行,你们得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成长。”王宗兰的心声,这与其他援青教师不谋而合,2023年,王宗兰和北京援青的常务副校长胥庆、教科研主任祝发智以及物理教师张旭携手理化生教研组教师,参与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筹备工作,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开辟了一条科技成才“新门路”,实现了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科技从无到有的突破。

“老师带领我们搭建训练赛道,帮助定制了‘太空车’模型,关注我们的每次训练,提供及时而又详细的指导,我们一起摸索、测试和改进,不断取得进步。”参赛学生格来然丁说。

2024年5月,学生格来然丁和梅美代表玉树州参加在西宁市举行的复赛,在穿越障碍物时,相互配合,表现出色,被裁判评定为“优秀”,取得了优秀奖。

2024年8月,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5位学生在“组团式”帮扶团队老师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参加第十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斩获“北斗智慧时空”创意小论文项目高中组一等奖1项,“北斗智慧时空”创想画项目高中组三等奖2项,留下玉树学子的成长印记。

荣誉背后,是老师以心血浇灌的日日夜夜。援青物理老师张旭说:“我们教的不仅是题目的解法,更是学生对未来的信念,终有一天,玉树的孩子,一样能站在科技的前沿。”

自2022年7月,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制度建设和总体管理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得青海省“智慧校园示范校”、青海省“数字化校园2.0示范校”、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荣誉。

山海相隔,师心无距。跨越山海的“组团式”帮扶,不仅带来了先进理念和方法,更传递了“负责任、有内涵、有温度”的教育追求,北京援青老师的心血如静水流深,在高原腹地悄然改变着命运的河道,“去北京找您”的心声并非童言轻许,而是知识火种点燃后对广阔世界的真诚渴望。当学生用智慧打开了一扇科技之窗,当“老师”二字承载起超越地域的亲情重量,绵延千里的教育长卷上留下了“组团式”帮扶写下的生动注脚。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