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玛可河林区:从“伐木”到“护绿”的生态涅槃

时间: 2025-09-09 19:28:00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与四川省接壤的崇山峻岭之间,平均海拔3600米的玛可河林区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瑰宝。这里是长江支流大渡河的源头,10.18万公顷的天然原始林全部为国家级公益林,是“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地位显要而脆弱。

从1965年建场伐木,到1998年天然林全面停伐转向保护,再到今日成为青南生态屏障的坚强守护者,近六十年来,玛可河林业局及其辖区的命运轨迹,深刻诠释了从“索取”到“回馈”、从“利用”到“守护”的生态文明转型。近日,记者深入这片林海,探访其生态保护之路上的艰辛、成效与那群最可爱的守护人。

转型: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历史性跨越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一声令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们这批曾经的‘伐木工’,放下了油锯和斧头,扛起了铁锹和树苗,成为了今天的‘护林员’。”玛可河林业局副局长陶永明,一位在林区工作多年的“老林业人”,向记者回顾了这场意义深远的转型。

这场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停伐之初,意味着生计方式的彻底改变,许多职工和依赖林区的群众一度感到迷茫。但保护黄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国之大者”责任,让玛可河人毅然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他们率先开启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让昔日伐木留下的“伤疤”——采伐迹地,得以全面更新。

“我们当时坚持‘及时更新,不剃光头’,采伐时就有意识地保留了一部分母树和幼树,为今天的恢复留下了种源和希望。”陶永明介绍。二十多年间,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林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5万亩,森林抚育22万亩。成效斐然:森林覆盖率从森工时期的51%跃升至69.58%,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420万立方米增加到480万立方米。

坚守:“山大沟深”间的日常与非凡

玛可河林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管护难度极大。“我们林区有18条主要沟系,现在已经在15条沟里设置了防火值班点(活动板房)。”陶永明指着地图说,“每条沟都深远,巡护一趟,最近的沟口进去也有三四公里,远的像王柔沟,巡护路线来回近百公里。”

在这“山大沟深,林区较远”的环境里,生态护林员们构成了最前沿、也最基础的防护网络。友谊桥林场副场长刘晟澄告诉记者,该林场与四川壤塘县接壤,联防任务重,下辖62名管护员,他们很多来自当地的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既是牧民,也是卫士。

灯塔管护站站长吴文君,一位30岁的年轻干部,来此已5年。他描述了管护站的日常工作:“防火宣传、资源巡护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最远的一条巡护线单程13公里,两人一组,带上酥油、糌粑和水壶就出发。”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是常态。“买菜要到一公里外,晚上就我们两个人,养了只猫解闷。”但困难从未动摇他们的坚守,“主要还是靠一份责任心,习惯了就好。”

而这份坚守,在58岁的王柔林场管护员居俄乐身上,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成为一名管护员起,他就将“保护生态是一种荣誉”刻在心里。初期,当地老乡不理解封山育林政策,他宣传防火禁牧时甚至挨过骂。“但一直坚定信心!”他憨厚地笑道。如今,他已是林区的“活地图”,更是用藏汉双语架起政策与群众理解之间“连心桥”的关键人物。

科技:为传统护林装上“智慧翅膀”

面对广袤的林区,仅靠人力远远不够。玛可河林业局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林草”之路。

记者在林业局看到了2024年10月份上线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及防火预警监控系统”。“这套系统很智能,夜晚通过红外线监测,有烟雾识别功能;白天是可见光监测,能基本实现林场和管护站区域的全覆盖。”技术人员介绍。这意味着,人迹罕至的深沟远山,也有了“永不疲倦的眼睛”。

此外,无人机巡护、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GPS定位巡护终端已成为护林员的“新装备”。就连居俄乐这样的老管护员,也主动学习,成为了当地首批掌握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藏族护林员。“8月7日我们去水磨沟巡护和做松材线虫防控调查,数据都能实时上传回后台。”吴文君展示着手中的智能设备说道。

成效:绿水青山间的生机与共荣

多年的坚守与努力,换来了林区的勃勃生机。

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2003年,玛可河林区被正式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分布的川陕哲罗鲑(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雪豹、白唇鹿、金雕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拥有了更安宁的栖息地。记者在亚尔堂乡了解到,得益于严格的流域管控和网格化管护,“几乎看不到偷盗猎者设的陷阱”,林麝、水獭踪迹频现,雪莲、贝母等百种中藏药材自由生长。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班玛县全面推行林草长制,设立了由县到村的三级林草长体系,聘用超2000名生态管护员和草管员。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班玛藏雪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林下羊肚菌、中藏药材种植等为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友谊桥林场帮助格日则村发展的10亩四川云杉苗木基地,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展望:为了那一江清水向东流

告别玛可河林区时,夕阳为连绵的青山镀上金边。陶永明副局长的话语犹在耳边:“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切实扛牢守护‘青南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确保长江上游大渡河源头这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下一步,玛可河林业局将继续深化林长制,打造自然科普教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同时全面落实“林业为民”要求,让生态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群众。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从油锯轰鸣到万籁俱寂,玛可河林区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牺牲、转型、坚守与希望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在这里,每一棵苍劲的四川云杉和祁连圆柏,都在诉说着守护的意义;每一位林区守护者,都用脚步和汗水,筑牢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谱写着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包拓业

编辑:王婷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