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都到新都:一座城市的“声”动出圈
当一座城市,如一首歌。
5月21日,一阵阵的天籁随着晚风,从成都北边飘来。
在麦田这一平常又特殊的场景中,新都举行了“风吹麦浪听见世运”——新都为世运开麦活动。
初夏的晚风拂过,麦田荡漾着阵阵麦浪,人们以乐为媒,齐聚一堂。
近年来,从科幻、电竞,到今年初《哪吒2》引发的动漫热潮,再到新都的这次开麦……这些文化现象,以及背后的产业,让人们发现了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新都的开麦,是一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证明了小小音符背后的大文章,以及音乐带来的无限创造力,正为成都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唱响“新声”。
开麦唱响三重奏鸣曲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的新都,其实不“新”。
“先有新都,后有成都”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新都始建于春秋末期,与成都、广都(华阳)一同,是为《华阳国志》记载的“三都”。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于此称帝。建城2800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更。
不仅历史悠久,新都与音乐结缘的历史也很悠久。被称为“汉代第一俑”的说唱俑,就是在新都出土的,如今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今,新都正以乐为媒,唱响新的音符。
从当年《超级女声》的荧光棒,到眼下被热议的《我是歌手》,其中相当多的歌手都是从四川音乐学院走出的,他们在新都求学、生活,有的甚至就是新都人。
著名歌手张杰就是地地道道的新都人。去年12月,张杰发起捐赠的第100间“张杰音乐梦想教室”在新都二中清流分校授牌成立。同月,他受聘成为“新都区城市宣传推广大使”。
以持续用心,不断创新,新都让音乐和城市都永远年轻。
正是带着这样的用心与创新,前后持续半年的“开麦吧!新都”活动,不断带来惊喜,也不断吸引人眼睛,让更多人深度了解新都这座“音乐之城”。
活动的第一阶段,以张杰出任“新都开麦官”为爆点,用顶流音乐人的流量放大城市声量,以“音乐+城市”的IP标签给很多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管张杰走多远,他的初心都是一名打小生活在新繁的“外南街小孩”。本次“开麦吧!新都”活动,用特别的方式演绎了张杰讲述家乡的歌曲《外南街小孩》。在其母校新都二中高二学生颜焰臣清澈的歌喉和清流分校合唱团高三学生王韵涵优美的吉他伴奏中,全场观众仿佛瞬间穿越回新都的老街,见证了一场时代变迁。
第二阶段,赶在春节这个文化意味浓重的节点,新都通过一场别出心裁的“开麦之旅”欢迎归乡的奋斗者,当久别的游子踏上故土,人与城市之间上演了一场温暖的重逢。
“开麦吧!新都城市印象”征集活动引发热烈反响,无数人向活动主办方写下给新都的心声。通过这些声音,很多人看见了古老的街巷,闻到了新都的桂花香,听到了这里无处不在的音符。
当一座城市,能听到人们的声音,城市便有了生命。当无数人向城市说出心声时,城市的形象会变得生动具体,城市的灵魂也将愈发有趣。
第三阶段更是成为整个活动的华彩乐章。正值小满时节,新都以麦田为背景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拥有百万粉丝的顶流博主江逸作为活动主持人掌控全场;新都网红自媒体博主、乡村守护人“大森子”林志鹏在《通过短视频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家乡》的主题分享中讲述了自己的内容创作之路;青年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朱荟钱,《骑马上成都》的成都童谣创作者、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分别以《如何助力城市音乐推广》《打造“音乐之城”,何以新都?》为主题,为新都打造“音乐之城”建言献策。
为世运开麦,掀起了当晚活动的高潮,也叩响了第三阶段的活动主题。眼下距离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开幕已不到80天,作为本届成都世运会的重要承载地,新都区承担着软式曲棍球、轮滑等多项赛事任务。
曾为成都大运会创作推广曲的独立音乐人马速现场高唱一曲《点亮世运》,用音乐助燃赛事激情。新都籍奥运冠军黄张嘉洋通过云端助阵,为世运开麦、为家乡打 CALL。以视频形式向大家传递祝福,共同迎接这场代表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
活动如乐章,总有结束之时,但音乐在新都却永不落幕。在这里,音乐融入了空气,也在每时每刻。
天籁交响的年轻城市
通过“开麦吧!新都”,更多人重新发现了音乐,也发现了新都这座音乐之城。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每天使用的东西会觉得理所当然。比如水,打开水龙头,水会流出来。但没意识到打开水龙头这一简单动作,背后有一套复杂的系统。天然水经过引水、过滤、分配、运输等环节,人们才可以喝到水。
当某种事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创造和支持它的系统。这种认知失调也发生在音乐中。当人听到一首歌,沉浸在动人的旋律中,会忽略掉这首歌的谱写、演唱、录制、发行等一整套产业对听歌这一刻的贡献。
学者Andrea Baker在《伟大的音乐城市》(The Great Music City)一书中提出“音乐都市化”的概念,指将城市围绕音乐进行规划、资源管理、有顺应性和意向性的融合。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博洛尼亚、美国纳什维尔等城市早早提出建设音乐之城,并围绕音乐产业进行顶层设计。
新都是一座有音乐基因的城市,除了汉朝说唱俑,还有创作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号升庵),杨慎是新都人。
为了传承音乐的DNA,新都成立升庵音乐艺术中心,这是以新都历史文化名人“杨升庵”名字命名的新都区首个音乐艺术类民非组织,并制作全国首部《杨升庵》庭院歌剧之《状元府第》,以歌剧之韵,咏文以载道之志,传文化赓续之责。
除了赓续历史,新都也在探索音乐的当代表达。在国内,新都是较早布局音乐产业的城市。
新都充分发挥坐拥四川音乐学院这一近水楼台的优势,与四川音乐学院合作建设的“川音艺谷”,依托四川音乐学院的人才资源和文创开发能力,打造了集文艺创作、文创产品展示交易、艺术人才培训等于一体的文创主题乡村体验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新都汲取多方力量,着力构建音乐专业人才库、艺术大师会客厅、音乐企业集群、乐器制造销售等实业化音乐业态功能区,并逐步形成国际音乐文化交流集群、音乐 IP 孵化集群、音乐消费场景集群三大内容体系。
浓厚的音乐氛围,让本地人耳濡目染。《成都童谣》新都童声合唱专场音乐会在成都唱响,清澈童声如天籁,惊艳了观众,展现了新都的音乐底蕴。
去年9月30日晚,“‘万千气象 新都担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唱响。来自企业、高校及驻区部队等各界群众代表500余人参加了活动。大家以不辍的弦歌祝祖国山河壮丽,繁荣昌盛。
“开麦吧!新都”活动同样是对音乐当代表达的一次探索。用开麦的形式,是新都打造城市品牌的一次创新,也是开放与包容城市胸怀的生动诠释。
当前,新都正着力打造“音乐之城”品牌,提升新都城市品牌美誉度和市民幸福感。音乐,是一座城市的声音,也唱出了一座城市的奋进。
音乐之城的奋进音符
卓越的城市,往往以全球尺度思考自身定位。国际区域形象协会主席罗伯特·戈佛斯曾说:“在全世界人们的脑海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是当下城市发展与营销的挑战。”
近年来,各种演唱会如火如荼,音乐节如雨后春笋。甚至连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种世界城市都加入了争夺,更加印证了音乐之城的价值,以及小小音符对新经济的拉动效应。
除了现场演绎,新都还探索通过线下与线上的融合,不断擦亮“开麦吧!新都”城市IP,打造音乐之城的形象,挖掘音乐和产业的内生力。
一个个新都音乐IP的破圈密码、一段段歌曲背后的城市音轨记忆,共同构成了一场兼具流量与温度的开麦,诠释着独属于新都的城市温情叙事。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千行百业的连接。在新都,无论是以旅游和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还是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心三区”的发展定位,为新都描绘了广阔的未来蓝图。智能制造先行区、成北消费活力区、天府粮仓精品区的逐步成型,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新都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以更高标准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擘画“公园城市”新图景,以公园形态重构生活、生产、生态,实践“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新都表达”。
新都也是一座宜业的城市,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新都还是一座宜游的城市,从人本体验和生活美学出发,探索“社交+”“休闲+”“美食+”等消费业态,逐渐打造形成“潮·美食”“潮·体验”“潮·购物”3大特色线路15个消费场域。
音乐,见证并记录城市的变化、产业的变化。而产业的托举,又能让音乐之城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
无论是维也纳,还是新加坡,都已经证明音乐之城不是孤例存在,城市中丰富的场景,勃兴的产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活力,也能为音乐提供动力。
新都同样证明了这一点,音乐与绿色的生态、硬核的产业、繁荣的消费一起,在每一个时刻与城市共振。
开麦吧!新都。这里有动人的音符与旋律,还有一往无前的奔跑与奋进。
编辑|蒙锦涛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