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动的人口,为什么偏爱沈阳?

时间: 2025-07-10 14:00:00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东北。曾经,东北是中国工业体系最耀眼的明珠,“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称谓昭示着这片土地的领先。后来,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珠三角地区、上海浦东和江浙地区凭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后崛起,东北的辉煌渐渐被沿海地区取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岩曾撰文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伟大叙事中,东北又以全国最高的城市和工业人口比重扮演了最典型的悲情角色,被公认为是深受旧体制束缚而转型艰难的“老工业基地”。

2023年年末,由景区退票事件引爆的热搜接连不断,让哈尔滨这座不算热门的旅游城市迎来盛大的流量加冕。在互联网传播的作用下,哈尔滨连同鹤岗、漠河等东北城市一起,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东北近年留给大众的印象一度是经济发展掉队、人口不断外流,垂垂老矣。然而近两年,从经济、人口、文旅热度等维度观测,东北三省似乎有恢复活力的迹象。

在东北的复苏中,表现最优秀的并非“顶流”哈尔滨,而是另一座副省级城市。在南方周末研究院连续五年的“理想之城”的评估中,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正在用稳步上升的排名,为东北争取一张冲击“理想之城第六极”的入场券。这其中,沈阳在《57城理想之城榜2024》中排名第14,位列东北三省之首。

沈阳,如今发生了什么变化?

沈阳故宫博物院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视觉中国 / 图)

老工业基地的新使命

自2011年起,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呈现长期下跌、偶有回流的态势。过去十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规模骤降1100万余人。这相当于东北人口第一城哈尔滨的规模。

东北地区率先出现人口负增长,是人口结构和经济变迁的叠加影响。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我国宣布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

换句话说,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结束了。

但将观察的视角缩小,沈阳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几乎整个东北地区青年劳动力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沈阳却连年保持常住人口上涨。放眼东北地区,沈阳的增量最高。再考虑上低生育率、深度老龄化的影响,其常住人口增长的含金量就更大了,即人口的增长更多源于外来人口的流入。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黑龙江和吉林往辽宁流动的趋势明显。在现住地为辽宁的人口中,五年前常住地为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数量占据前二,其次是内蒙古。

也就是说,在流出东北与留在本地之间,东北人还有一个“离家近、有钱赚、有生活”的“超择优点”——沈阳。

在“有钱赚”方面,沈阳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大连基本持平,比哈尔滨、长春均高出近1万元。而沈阳更大的优势在于,其房租、房价收入比是“东北F4”中最低的。实际上,沈阳的安居指数在东北之外也极具竞争力,位列理想之城57座样本城市的第11。

低房价主要源于房地产黄金时期的经济发展“失速”,而当下相对可观的收入,则源于近年的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起,沈阳打破多年僵局,GDP增速持续三年跑赢全国。

与此同时,沈阳第三产业占比逐年走高。2015年,沈阳三次产业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7∶48.1∶47.2,到了2024年,这一数值变成3.6∶35.1∶61.3。

同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9∶40.5∶50.5和6.8∶36.5∶56.7。可以看到,沈阳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产业结构变化的背后,是老工业基地正在践行的新使命——新时代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具体地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支撑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

近年来,沈阳通过上“云”、用“数”、赋“智”,推进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着力变“工业锈带”为“智造走廊”。

这一改造场景出现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沈阳工业领域的重点产业中。截至2025年5月底,沈阳获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分别为68个和103个。

上述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拓展新兴产业的转型模式,是沈阳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除此之外,沈阳依托当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布局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完全新兴产业。

老工业基地的蜕变,在升级沈阳工业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沈阳持续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创造出更多居民消费新需求。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的文旅产业。

2024年,沈阳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居东北各城之首。“赏冰乐雪”之外,通过数字化、场景化手段“活化”沈阳故宫、1905文化创意园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和自然资源,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特色。

旧工业厂房的新形态

提到沈阳的文化底色,你会想到什么?

承载72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和400年都城史的厚重历史文脉,刻入城市基因的英雄叙事,极具感染力、亲和力的“草根喜剧”,象征着东北文艺复兴的《钢的琴》《漫长的季节》里工业辉煌与“下岗潮”形成鲜明对照的工业文明,都可能成为答案。

如今,工业遗存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正在塑造沈阳当下的文化根基。

无数工业遗产镶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成为沈阳工业转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让它们不再满载生产任务,日夜轰鸣作响、连轴运转,而是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创空间、影剧院等文化空间的形态实现其功能和象征意义的蜕变——既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容器,也是沈阳人精神食粮的纳藏点。

例如,由沈阳铸造厂厂房改建而成的我国首个工业博物馆,收藏着多项“工业之最”;原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二金车间,则蜕变为沈阳首个由工业遗存改造成的文创园——1905文化创意园;由沈阳电缆厂工人的文化阵地改建成的沈阳工人会堂,曾因“刘老根大舞台”焕新出彩,如今承接各类会议、文艺演出及庆祝活动。

中国工业博物馆铁西馆。(视觉中国 / 图)

以上从工业遗存到博物馆、文创空间、影剧院的转变,往往由政府部门牵头,规模也较大。而在旧厂房往图书空间的延伸上,除了公共图书馆的批量改造,还能发现不少独立书店主理人探索的身影。

近年来,多座城市聚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沈阳也充分运用工业遗存,将多个废弃厂房改造为城市书房,包括莫子山城市书房、陵东书屋等。

而在沈阳不少的独立书店中,同样可以窥见锅炉房、印刷厂等工业厂房的影子。上世纪留存的工业遗产,正在新思路、新技术、新形式的包装下,呈现别具一格的新形态。

阅读新空间的持续涌现,滋养着沈阳人充满“文气”的内里。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沈阳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根据《57城理想之城榜2024》,沈阳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居东北四城之首,位列57城第10。

实际上,“15分钟阅读圈”只是沈阳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微小切面。

自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后,沈阳正在通过数千个“生活圈新建、改造项目”,为居民勾勒新的生活图景:大到保健养生、社区养老、幼儿托管,小到吃饭、买菜、看书,居民以社区为中心步行约15分钟即可实现。

与此同时,作为辽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沈阳拥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优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核心地段集聚的优质公共资源与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便民网络,共同构成了沈阳“有生活”的内核。在理想之城榜的市民待遇、公共空间供给维度,沈阳的排名均处于57城前列。

“锈带复兴”之困

城市或区域的衰退,往往是产业低迷、人口流失和资产价格下跌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从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铁锈地带”的复兴实践来看,这一过程通常会持续很久。

对照其他国家“锈带复兴”的路径,共性经验有两个。一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走高,从而利用服务业的壮大催生新的庞大的就业需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抛弃制造业,而是因地制宜地探寻二三产业的最优配比。

二是培育优质劳动力以支撑产业发展。这其中包括提升原有劳动力技能水平,打造具有活力的就业市场吸引外来人才,以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即人口规模与人口质量的协同发展。

这也折射出沈阳振兴之路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

首先是产业提质方面。沈阳虽然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已初见成效,但工业发展仍未挣脱路径依赖,距离新产业形成经济规模并对传统产业形成较大规模替代的目标仍有差距。

2024年,沈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2%,而工业第一城深圳的该项数值为58.2%。

最为关键的是,沈阳民营企业规模和竞争力较之东南沿海地区差距仍存,且龙头民营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

上奇产业通统计的2024年新增民营企业数量显示,沈阳2024年新增43887家民营企业,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37,该数量是排位第1的广州的1/8。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沈阳仅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家民营企业上榜。

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导致沈阳产业发展的灵活性和市场敏感度不足,难以在布局新兴产业时抢占先机。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失衡。《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显示,辽宁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已经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沈阳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在各城大力向青年人才抛出橄榄枝的“混战”中,沈阳也不具优势。尽管沈阳常住人口保持正增长态势,但增量有限,未能减弱东北三省人口持续外流的趋势。

产业与人口之外,区域发展不均衡也是沈阳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其中既包括沈阳市辖区内县域经济过于薄弱所致的区域内发展失衡,也包括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失衡——沈阳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内的城市尚未形成功能互补的分工模式。

毕竟,无论是中心地理论、生长极理论还是核心-边缘理论,均指向城市并非孤立存在的空间形态,而是与其所在区域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

沈阳要更加加把劲了。

参考资料:

[1] 东北三省,十年少了一个“哈尔滨”.刘旭强.澎湃新闻,2025-04-20

[2]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N].经济日报,2025-06-27(011)

[3] 美国“锈带复兴”之鉴.夏文辉.北京青年报,2016-04-03

[4] 曲美潼.论《漫长的季节》对东北叙事模式的继承与突围[J].当代电视,2023(09)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颖琦 南方周末实习生 阚泽宇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