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指数增强型基金新发同比激增超5倍,比较基准挂钩考核,指数增强大势来了?

时间: 2025-05-18 21:11:00

财联社5月18日讯(记者 吴雨其)5月的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无声的变革。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在督促行业加大薪酬管理力度方面提及,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基金经理薪酬将与基金业绩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直接挂钩。这一政策如同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基金行业的连锁反应。过去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吸引资金的模式遭遇挑战,而强调基准约束的指数增强型基金,正在悄然成为行业转型的焦点。

Wind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五个月,全市场新发指数增强基金数量已远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各家公募已不约而同地将产品线向这类工具倾斜。

指数增强型产品发行潮涌

在《行动方案》公布前的窗口期,敏锐的市场参与者早已捕捉到风向变化。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18日,全市场存续指数增强基金已达354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市场的井喷,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以认购起始日为口径计算,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型基金共发行了63只,不仅较2024年同期的10只实现530%的爆发式增长,数量也远高于去年全年发行的指数增强型基金(42只)。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还有6只指数增强型基金正在发行中,如华宝中证A500指数增强、国投瑞银中证A500指数增强等,等待发行的指数增强产品还有6只,如东方中证A500指数增强、天虹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等。

更有多家头部公募将此类产品列为战略重点。广发基金年内分别布局中证800指数、中证A500的指数增强产品,华夏基金布局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中证A500指数等相关产品。

“薪酬考核与基准偏离度挂钩,本质上重塑了基金经理的行为逻辑。”某头部公募量化投资部负责人坦言。

在传统的主动管理框架下,基金经理为追求排名往往采取高仓位、高集中度的激进策略,导致产品波动率远超基准。而新规实施后,持续跑输基准将直接影响基金经理收入,这使得控制跟踪误差成为必修课。指数增强基金因其明确的基准约束和量化模型驱动特性,恰好契合了监管层倡导的“回归资管本源”理念。

超额收益分化加剧

在市场热度攀升的同时,指数增强基金的真实战斗力正在经历严峻考验。

截至5月16日,全市场指数增强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2.00%,跑赢同期被动指数基金1.36%的平均水平。但若细究各个产品的收益率,不同产品间的分化令人咋舌。

以规模最大的沪深300增强基金为例,业绩排名首尾相差达8个百分点,表现最佳的安信量化精选沪深300指数增强年内斩获5.10%收益,而垫底产品光大沪深300指数增强录得-3.36%回报。这种差距在中证500增强阵营同样明显,中欧中证500指数增强的年内收益达到5.42%,收益最低的仅有-5.75%。

产品业绩方面,年内跟踪北证50指数的增强型产品名列前茅,如创金合信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年内收益率达到33.98%,长盛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收益率为26.32%。

若按超额收益来看,上述两只产品由于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高达37.06%,前者超额收益仅为0.54%,后者超额收益甚至告负,为-7.12%。排名来看,年内获得超额收益最高的为招商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为11.32%,工银瑞信中证1000指数增强、国金中证1000指数增强、大成中证1000指数增强、博道中证1000指数增强、鹏华国证2000指数增强年内超额收益均在8%以上。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实现超额收益的指数增强型基金共有279只,占比为78%,还有73只产品跑输比较基准,其中超额收益在5%以上的指数增强基金共31只,共5只产品超额收益在-5%以上。

超额收益的分化暴露出策略能力的差距。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部分产品通过多因子选股模型叠加人工智能算法,在控制年化跟踪误差3.5%的前提下实现稳定超额。而一些产品仍采用传统人工选股策略的产品,则受制于研究员覆盖广度不足,在中小盘股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中频频失效。

行业十字路口的冷思考

面对指数增强基金的爆发式增长,部分机构人士人士在乐观之余也保持着清醒认知。“当前市场存在两个认知误区,”某券商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指出,“一是认为指数增强等同于低风险,实际上部分产品的波动率已接近主动权益基金;二是忽略容量限制,当同一指数被过多增强产品覆盖时,阿尔法收益会被快速摊薄。”

某外资资管中国区负责人建议,也可借鉴海外经验建立超额收益补偿机制,当产品连续三年跑输基准时自动降低或免管理费率。这些探索能否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或许将决定这场指数增强浪潮是走向理性繁荣,还是重蹈过往产品同质化的覆辙。

站在行业变革的节点回望,指数增强基金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既是监管引导下投资理念的理性回归,也是资产管理行业从“造星运动”转向体系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业内人士也纷纷指出,当薪酬新规撕去明星基金经理的神秘面纱,中国公募基金或许正在经历其发展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型时刻。这场转型的终点,不应只是产品形态的简单更替,而应是整个行业对“受托人责任”的重新认知与践行。

(财联社记者 吴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