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从欧歌赛“嘘以”看欧洲态度变化

时间: 2025-05-22 06:37:00

来源:环球时报

曾几何时,欧洲和以色列的关系“非常铁”,在涉及以色列的地区或国际事务上,欧洲国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对以色列给予“照顾”。然而,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欧洲民间和官方层面对以色列的态度逐渐变化。这一情况从近期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欧洲歌唱比赛(欧歌赛)中出现的“插曲”就可见一斑。

在刚刚结束的欧歌赛中,以色列歌手拉斐尔在表演过程中多次遭遇干扰,部分观众甚至强烈要求将其逐出大赛。抗议声、嘘声,乃至看台下观众高呼支持巴勒斯坦口号的画面,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呈现在上亿观众面前,给这个世界知名的歌唱比赛蒙上一层阴影。本来是带给全球观众最顶尖视听享受的音乐盛会,如今已然变成“亲以”和“挺巴”群体借以表达态度的活动。比赛期间发生的“插曲”说明,当今欧洲对待以色列的态度早已不同往日,进入了一种十分“拧巴”的状态。

随着加沙局势恶化,一些欧洲国家一改往日在巴以问题上的“透明”状态,明确表示同情或支持巴勒斯坦。16日,挪威、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七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制造加沙地带人道灾难。在此之前,出于对“政治正确”和对国家、地区利益的考量,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曾鲜明支持以色列进行报复,但这些国家的官方态度也在近期发生了“180度转弯”。英国首相斯塔默20日在英国议会演讲时表示,英国、法国和加拿大领导人对以色列近期扩大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感到震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当天也称,欧盟将对《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进行审查。

谴责以色列的声音在欧洲官方和民间层面逐渐增多的同时,欧洲内部围绕对以色列态度产生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欧歌赛期间的“插曲”只是双方对立所产生问题的“冰山一角”。德国内政部长多布林特20日表示,在巴以冲突和德国大选交织的背景下,德国出于政治动机的犯罪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出于所谓“反犹太主义”动机的犯罪,以及涉及“右翼极端主义”的犯罪占比很高;卡拉斯当天也表示,就制裁约旦河西岸以色列“极端主义”定居者问题,欧盟已讨论相关措施,但被某一成员国阻挠。可见,欧洲内部批评以色列的声音看似占据上风,但“亲以”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仍然强大。同时,英、法等从前“坚定”支持以色列,如今却“改弦更张”的国家,其是否真正愿意从根本上改变对以关系,以及是否真正愿意承认巴勒斯坦合法地位,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不同欧洲社会群体,以及不同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已随着加沙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升级。号称在欧洲外交和安全重大事务上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依然难以在巴以问题上促使欧洲各国形成统一立场,实际上暴露了欧洲内部在利益诉求和认知层面的深刻矛盾。

政治联合是欧洲一体化的稳定基石,各国平权是欧洲多国在追求政治联合时的核心诉求。然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盟高度集权及法德“轴心”的作用,让一些中小国家感觉自己缺乏话语权。出现“同情/承认巴勒斯坦”的声音,体现出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国希望建立“新型价值观”联盟的强烈政治诉求。它们在捍卫国际法原则的同时,强调摆脱历史惯性,试图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改变欧洲的中东政策基调,重塑欧洲“价值观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欧洲的政治风向正在发生变化,欧洲社会的主流思潮也可能因此改变。然而。强大历史惯性形成的路径依赖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欧洲内部对以色列“拧巴”的看法或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总而言之,如何处理同以色列的关系,将是摆在欧洲面前的一大难题。欧洲对以色列的态度可能将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以色列政府是否能在欧洲的要求下作出让步;二是欧洲内部“亲以派”和“挺巴派”能否找到利益平衡、协调立场的砝码;三是欧洲各国能否妥善处理社会分化和种族/宗教矛盾,特别是犹太人社区和穆斯林社区能否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四是欧洲能否在寻找欧以关系新路径的过程中,真正摆脱对外依赖,走向“战略自主”。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围绕巴以问题的“路线之争”“话语之争”,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各国以及欧盟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将不断接受考验。(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