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一个麦、一个三脚架 “当面说”视频评论的“好流量”如何产生


码上看专题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当面说”应运而生。这是南都评论旗下一档由青年评论员视角出发,致力于说真话、讲道理的轻量化视频评论栏目。栏目不求华丽包装,重在“快”——紧跟时效;“近”——紧扣民生关切;“真”——观点清晰、表达真诚。“当面说”立足热点、贴近生活,用手机镜头和真实视角,尝试在喧嚣中提供理性的观察,第一时间传递清晰有力的评论声音。
本期主播说,聚焦青年评论员赵萱和陈邹心怡的故事。从文字评论转型到视频评论,她们从零开始,边干边想边尝试,在实操中摸索出“当面说”的风格和节奏,一部手机、一个麦、一个三脚架,第一时间跟进热点,在舆论早期发出声音。在一次次思考和表达中,她们更加坚信,“视频评论”的核心价值依旧是观点。哪怕流量数据平静如水,还能够发自内心觉得:“这事儿必须做、值得做”。

陈邹心怡:
我想说、值得说
给了我承受质疑的勇气
转眼间,成为报社评论员已经整整一年了。回想筹备视频评论之初,虽然面对新鲜挑战时不免期待,但是内心仍然满是不安和迷茫:文字评论才刚接触不久,视频评论更是没有完整独立地负责过,要怎么做好?但是任务来了,不行也得行。这就是“当面说”的起点,没有宏大的方案,也没有外援,就我们两个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的不确定开始了。
坚持
一个人搞定写稿、出镜、拍摄、剪辑
其实摸索到现在,这个栏目也谈不上成熟,但有几件事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视频评论输出内容的核心依然是“评”,而不是新闻报道的转述,有时我们还会把部分的由头用配图(视频)形式贴在视频中。
在表达上,并非单纯地宣泄情绪,而要讲清楚事情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当然,在一些令人愤慨的话题上,代替读者抒发情绪是必要的,但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想应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及其对公共利益的侵犯程度来调整。关于这一点,我仍然在寻找其中的尺度。
另一个自我要求是“快”,依托报社的新闻资源,我们争取第一时间跟进热点,尽量在舆论早期发出声音。基于这个目标,我们本着“一条龙生产”的原则,争取一个人搞定写稿、出镜、拍摄、剪辑几个环节。所以我的拍摄工具也很简单:一个麦、一个三脚架,一个便携式提词器,两台手机,旧手机提词、新手机录制。我常常调侃,“抄起家伙就是干”。
关于“当面说”的所有标准几乎都是在实操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一年里,与其说我在做栏目,不如说是这个栏目逼着我成长。最明显的变化是表达方式。最开始写视频稿,不自觉就带着严肃的书面腔调,写完自己都念不顺。现在写稿时,会有意想象是在跟朋友交流,用更口语化、更活泼的词句,让观众更愿意听。
收获
在一次次思考和表达中攒下底气
选题上也有个转变过程。早期总是有一些畏难心理,倾向于选择一些自己好把握的题,有点“为了评而评”,但年初经历了两会之后,我对自己也多了一点信心。同时在实践和观察中我逐渐发现,一些贴近民生、关乎公共利益,尤其是存在某种不公的新闻很适合做视频。
比如“环卫工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手表”这件事,一来,中间存在基层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天热、垃圾脏臭,而环卫工面对上级的荒唐要求没有话语权,他们不得不翻,人们对其中隐含着的无奈处境是有共识和共鸣的。二来,这一事件中存在很多强烈的对比冲突,比如当地新闻稿中对此事大加宣扬的同时却未提及环卫工的姓名和酬劳、副局长的慷他人之慨和环卫工的“不得已”等。况且,话题本身也不乏延展性,可以进一步探讨文旅“宠客”的限度、政府服务的可为与不可为……针对这一类话题的评论是有价值的,当然也是自带流量的。
令我惊喜的是,视频评论也给了我一些意外收获。刚开始在视频中直视自己的那段时间,容貌焦虑有点严重,总觉得自己脸歪、牙缝大,甚至想去戴牙套。因为性格太i,在289书房录视频时总是非常紧张,脑子里有很多顾虑,有时还因此上气不接下气,把自己录到头晕。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在持续的工作中,我逐渐与它们和解了。
前段时间,我面对着一个关注度很高但同时争议极大的选题,舆论场几乎被势均力敌的两派切割开来。这的确是个好题,对此我也有不少想说的话,但因为不敢面对必然言辞激烈的评论区,我犹豫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做,推动我的是这样一个念头:我想说、值得说。这样的想法给了我承受质疑的勇气,更给了我面对预期落空的定力——阅读量一般、稿子被撤没什么大不了,下次还做。
回望这一年,那些不安迷茫依旧存在,但是内心多了一些目标感和热情,这些心理变化足以支撑我面对世界的瞬息万变。处在行业转型的浪潮中,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很庆幸能参与“当面说”的成长。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评论员的底气,也是在一次次思考和表达中攒下的。能在镜头前说点自己相信的话,已经足够珍贵。

赵萱:
“蝴蝶效应”不常有
但须有千万次翅膀扇动
机缘巧合之下,我从实习记者正式成为了一名评论员。起初,我的忐忑不安多过欣喜激动,本领恐慌是最大的体现。
作为评论员的这两年里,我也在摸索属于自己的位置。但这恐怕不只是我个人的工作探索,也是这个时代青年评论员都在面对的职业命题,甚至也是面临转型的机构媒体所期待能够扇动的“蝴蝶翅膀”。
实践
“视频化”的核心价值依旧是观点
可以说,“一台手机”就是目前的解题方向,自我入职起,录制视频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工作内容。起初我也时常内耗,视频评论是否会逐渐沦为一种流于形式、缺乏营养的快餐模式?我也并非播音出身,甚至还因为“不上相”而害怕镜头,出镜评论真的适合我这个文字训练出身的新人吗?但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后,我更加坚信,“视频化”的核心价值依旧是观点,这与流量导向并不冲突,也与“谁来讲”关系不大。本质上,视频评论的初衷应当是服务且致力于建设公众的信息审美,而非单纯地迎合公众、谋求形式化的转型。
起到思想引领、形成正向引导和有效监督作用,我发现视频评论还能做得更好。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次经历中,我部门评论员老师配合本报记者的采访稿件,深入分析了某小区噪音检测造假的问题,当天我将文稿修改、转化为视频,在“都在评”栏目发布后反响很大,大概是我们目前视频栏目数据最高的一条。一稿两用的“对照实验”表明,视频从表现力和传播力上都展现出更强的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行业处于新时代,“过渡期”诞生的我们要勇于放下纸媒情结,不要低估视频评论的社会影响力。
但同样要强调的是,文字的表现力仍不可小觑,它不仅是传统评论文章的生命力,视频评论也依然离不开动人心弦的“评”和精准凝练的“论”。目前,许多活跃的视频评论员实际也是曾经优秀的传统老记者、老评论员——讲得好的人,写得只会更好。而我现在的不少视频评论也是在众多老评论员的托举下产出的,这也让我下一步的目标更清晰,还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字水平和专业能力。
质变
“好流量”需要久久为功
回顾对视频评论的探索路程,我还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转折点。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互动量的平静如水后,一条“地铁口像棺材”和另一条“伸腿阻止高铁关门”的视频评论接连发出,却相比以往视频的互动数据翻了几番,再往后,这样的数据量竟就时常出现了。其实我的内容逻辑和选题取向都没什么变化,可以说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具象化,虽然依旧比不上稿件动辄几十万的浏览量,但这样的小变化还是令人欣喜的。
新闻工作不能闻“流量”色变,反而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研究流量如何产生,生产“理性中肯的好流量”才能对抗“极端情绪的毒流量”。“好流量”需要久久为功的调整探索,甚至能转化成“大流量”的总是少数,这是一种心态也是客观事实,也是我看到平静如水的数据后,还能够发自内心觉得“这事儿必须做”的理由。可以说,视频评论怎么做才对,没有模板化、标杆化的具体答案,甚至这个新形式“好不好”都有争议,能做的只有保持思考、不断尝试、稳定产出。毕竟,“蝴蝶效应”不常有,但千万次翅膀的扇动必须有。
无论是新闻行业还是具体的评论工作,都是既孤独又热闹,既乏味也精彩。孤独在于,面对现实要耐得住坐冷板凳;热闹在于,总有正义热忱的人前赴后继坐在一起。乏味在于,面对即便“不新”的新闻,也要十年如一日地恪守专业态度,要习惯于字斟句酌、反复核实甚至标点都不可放过的日常,要习惯于在千篇一律中找出新闻点;而精彩也在于,乏味的本质是思辨的过程,人在思辨中成长,人的成长又将反哺社会。
回到自身,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新闻学子,曾经接触过的记者老师们都很讶异于,我为何面对其他“更好的出路”仍然选择进入媒体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恐怕每个人对“罗马”的想象都不相同,“出路”也自然迥异。于我而言,我心中的“罗马”并非是某个乌托邦,而是脚下的“条条大路”,发现孤独背后的热闹、探求乏味当中的精彩,能拥有这样的感受力已经弥足珍贵。
文/图:南都记者 赵萱 陈邹心怡
最新文章
- 房价涨了跌了?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
- 深爱予以烈火埋葬:结局+番外:全文+后续+结局(林焰江枫)最新章节列表_深爱予以烈火埋葬:结局+番外(林焰江枫)深爱予以烈火埋葬:结局+番外:全文+后续+结局在线阅读
- (番外)+(全文)救命!我死后,满朝文武变舔狗:+后续+结局(苏砚冬顾晏)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救命!我死后,满朝文武变舔狗:+后续+结局全文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苏砚冬顾晏)
- 炽雪七年覆春衫:后续+结局无广告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炽雪七年覆春衫:后续+结局(俞婉然程墨川)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俞婉然程墨川)
- 国家统计局:7月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 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38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锐评|珍惜“90天窗口期”
- 解密抗联密营,藏在白山黑水间的 “隐形堡垒”
- 一部手机、一个麦、一个三脚架 “当面说”视频评论的“好流量”如何产生
- 《聊斋志异》中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