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同肝共苦”!三个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故事

时间: 2025-05-11 18:17:00


“肝友会”现场。

5月10日上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会议室,一场特殊的“生日会”正在举行。

近百名肝移植康复患者及家属相携而来,彼此相见时说的不是“好久不见”,而是“又健康了一岁”。这是2025年“惠利肝友会”的现场,那些在死亡边缘被亲人拉回的生命,正在台上台下绽放着最动人的笑容。

“我生过孩子了,让我来捐!”

来自余姚的方大叔平时不善言辞,但说起六年前两个女儿争着为自己捐肝这一事,却有着说不完的话。

方大叔爱喝酒,他从没想过自己这一爱好有一天会害了自己。2019年7月,方大叔开始出现腹部鼓胀,没有食欲,干活没力气,挺了几天后,他到医院求诊,被诊断为肝硬化,而且已经出现肝腹水。

治疗过程中,方大叔服药时断时续,两个月后,病情迅速恶化,想要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肝移植。

在医生的推荐下,方大叔来到李惠利医院。他的情况已经没时间等待肝源,医生建议活体肝移植。

让医生感动的是,方大叔的两个女儿二话不说就到医院进行配型检查,两个女儿居然都配型成功。

“姐,我来捐吧,我比你年轻!”

“我生过孩子了,让我来捐!”姐姐小孙将妹妹推到了门外,“抢”过了这个机会。

手术前一天,方大叔才得知两个女儿争着为他捐肝,他心痛又内疚,“是爸爸拖累了你们!”

手术很成功,父女俩先后康复出院。也许是感动于女儿的孝心,这几年,方大叔的身体恢复得特别好,连个小感冒都很少。

“肝友会”现场,小孙亲昵地挽着父亲的胳膊,打趣说:“感觉这几年老爸越来越年轻了。”

肝移植手术现场。

“老爸,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老爸,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开口,小李已是哽咽难语。

33岁的小李因肝硬化已多次大量呕血,他唯一的机会就是肝移植。可肝源紧张,自家经济条件又不好,心灰意冷的小李决定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听说了活体肝移植,燃起希望的一家人将小李送到李惠利医院。

让小李感动的是,他的父亲、妻子、岳父母、小舅子都先后赶到医院配型。看着亲人们热切的目光,小李决定与命运搏一次。

最终,小李的父亲决定为儿子捐肝。

小李说,当时自己真的很纠结,父亲已59岁,辛苦将自己抚养成人,现在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要为自己割肝,怎么忍心。

但父亲说,他们是一家人,没有了他,家就不团圆了。

3月27日,小李和父亲同时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很成功。21天后,小李康复出院。出院那天,全家人都来接他出院,看着一个个亲人,小李幸福地笑了。

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康复得很好,“不然我心里会很内疚。”

“老公别怕,我来救你”

2023年5月31日,是张师傅换肝重生的日子。“再过几天,就是我两岁的生日了。”张师傅和妻子对视一眼,默契地笑了。

夫妇俩一路并肩打拼,这几年张师傅一家的生活终于好了起来。让妻子张大姐担心的是,张师傅患有乙肝,后来发展至肝硬化。经规范化的治疗,病情还算平稳。可是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却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张师傅不小心先后两次“阳”了,要命的是,他的肝病迅速恶化,开始出现急性肝衰竭、严重的肝腹水。他只能在病床上等待肝源以接受肝移植。

等待过程中,张师傅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看着时日无多的丈夫,张大姐心如刀绞。“医生,能不能给我丈夫实施活体肝移植?”张大姐领着两个女儿眼巴巴地看着医生。

母女三人先后接受了配型检查,幸运的是三人都配上了。两个女儿恳求着要为父亲捐肝,可大女儿孩子才1岁出头,小女儿还没结婚,张大姐一个也舍不得,“我来捐,我一直身体不错!”

进手术室那一刻,张大姐拉着张师傅的手,“老公别怕,我来救你!”

张师傅得救了,他们的家也得救了。看着张师傅与妻子牵手离去的背影,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这场特殊的聚会上,李惠利医院肝移植中心公布了一组震撼数据:22年累计完成肝移植手术652例,手术成功率95%以上,术后患者五年生存率达7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的背后,是肝移植团队对每一个生命火种的坚守, 更是无数家庭的重生。当医患相拥的身影在阳光下模糊了轮廓——或许这就是医学的温度,它不仅是冷冰冰的器官置换,更是把破碎的生活,一针一线缝补成新的模样。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敏

编辑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