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编草鞋!岳阳这座“民间故宫”被孩子们包场了

青砖缝中流淌着六百年的匠心——不用水泥,仅以糯米灰浆粘连的“民间故宫”张谷英村,暗藏天人合一的排水玄机,檐角滴水的韵律仿佛在砖石间低吟古人的生存智慧。5月1日,这座“凝固的史诗”迎来了一群特殊访客:岳阳小记者活动中心组织96名小记者(含25名困境儿童)走进古村,在打糍粑的糯香、编草鞋的麻绳声中,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的“活态课堂”。
报名火爆 为困境儿童点亮“心光”
岳阳日报小记者活动中心由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体育局、岳阳日报社联合主办,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亲子教育及自我展示的枢纽平台。通过策划中小学社会实践与研学活动,该中心持续拓展课堂内外学习空间,聚焦培养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六大核心素养。
凭借精准的项目设计、严密的流程规范及专业的执行团队,岳阳小记者活动中心在岳阳青少年及家长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的品牌形象——以往活动消息一经发布,名额常在数小时内爆满,不得不数次扩容。


4月22日,岳阳晚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探秘张谷英古村,我们‘5·1’相约同行”小记者主题活动信息后,报名通道迅速被“挤爆”。岳阳市馨德苑困境少年儿童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馨德苑中心)获悉,部分“事实孤儿”及困境儿童因家庭条件限制,鲜少参与游学实践。馨德苑中心负责人彭成良对接活动中心,为25名特殊儿童争取名额,并策划“‘馨’光引路 ‘德’享自然”专项活动,全额资助活动费用及捐赠食物。
中国民主建国会岳阳市委员会岳阳楼区支部主委蔡莉,长期关注困境儿童成长,得知消息后随即启动“与爱同行,相伴成长”公益计划,派出志愿者与岳阳日报小记者活动中心、馨德苑中心团队全程协作,为孩子们提供双保险护航。
古村寻踪 非遗体验乐无穷
5月1日清晨7时,岳阳楼区“事实孤儿”于丹风四姐弟、西塘镇困境儿童胡凤仪,及随迁儿童(云南籍)彭光妹、彭光银、彭光奇三姐弟,在监护人陪同下提前抵达岳阳日报社前坪签到。岳阳小记者活动中心负责人王泽文、工作人员张秋蓉、胡蓉等,与馨德苑中心副秘书长兼跟踪服务组长黄朝霞带领张亚雄、胡志荣、张迎春等8名骨干志愿者,以及随后赶到的民建岳阳楼区支部主委蔡莉及赵艳等3名志愿者,共同协助完成登车前准备工作。


为给予25名困境儿童特殊关怀,岳阳日报小记者活动中心特别选派4名骨干指导老师全程陪伴。8时30分,96名小记者分乘两辆大巴,伴着欢快的童声合唱,向张谷英景区进发。

10时许,车队抵达景区。在导游如数家珍般地讲解中,小记者们睁大好奇的双眼,聚精会神地了解张谷英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脉络,感受古建筑背后的故事。记者看到,活动过程中,小记者们争相提问,用笔和电话手表记录下古村的神奇景物。
午后,小记者们开启沉浸式体验,亲手参与打糍粑、包粽子、磨豆浆、编草鞋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随后,又在“文创艺术街区”开展“独轮车”比赛。面对造型独特的小车,大家沉浸其中,欢声笑语不断。


活动分享环节,小记者余丹凤、郭布芳、彭光妹等自告奋勇地,畅谈了参加活动的感悟。
夕阳斜照,在意犹未尽中,载满欢声笑语的大巴缓缓驶入岳阳城区。馨德苑中心与民建岳阳楼区支部的志愿者为25名“事实孤儿”与困境儿童送上了美味的食品。“感谢岳阳小记者活动中心和志愿者们,带孩子参加了此次活动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了解非遗故事,非常有意义。”家长胡新建、方郁兰、罗珺、方金川等表示,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孩子几乎没有参与过游学活动。目睹孩子收获满满,幸福快乐的神情,他们也十分欣慰和感动。

当晚,余丹凤等受到社会特殊关爱的困境儿童,纷纷兴高采烈地写下参与活动的感言,字里行间都在言说此次游学给她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非遗从典籍走入生活,更让困境儿童在古村的烟火气中,触摸到了社会的温度与希望的脉搏。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方芳 实习生 姚怀槿 图片 翟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