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秋色 残荷如画,有关残荷的诗句,感受到不一样的美

秋吟(其一)
宋-黄庚

芦花零落点汀洲,白鹭飞边泊小舟。
水落渔矶风露晓,残荷数点冷擎秋。
“残荷数点冷擎秋”则是诗人对秋天残荷的特写,尽管荷花已经凋谢,但那一抹冷色调的残荷仍然在秋风中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以生命的坚韧和秋天的冷峻。
题荷寄施虎泉
明-陈鹤

三秋湖舫话离群,百里还家傍海云。
今日耶溪秋信至,抽残荷叶未逢君。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尤其是残荷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重逢的渴望。“抽残荷叶未逢君”是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尽管秋天已经到来,荷叶凋零,但诗人仍未能与友人重逢。
秋晚
明-黄淑德

柳外慵蝉噪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斜。
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
这首诗通过对柳树、蝉鸣、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残荷等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自得。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宁静、温馨和淡雅之美。
“闲数残荷几朵花”则是诗人在欣赏秋景时的闲适心情,数着池塘中残存的几朵荷花,感受着秋天的宁静与美好。
有令赋残荷遂口占
明-陈昂

万木方零落,荷先叶自伤。
既圆应有破,久翠渐多黄。
盖或随波荡,茎犹惹露香。
蓐收无赖日,恼杀两鸳鸯。
这是一首描写残荷的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题李世倬山水卷
清-弘历

藓砌新秋有落桐,纱幮却暑尚耽风。
石栏干外明漪皱,犹见残荷着意红。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落桐、纱幮、石栏干外的明漪以及残荷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荷花已经凋谢,但那一抹红色仍然在秋风中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宝应至高邮舟中六绝句(其二)
清-姚燮

蛎壳船窗下上开,水风狎昼梦初回。
分明到枕香如雾,吹入残荷片片来。
这是一首清新脱俗的小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舟行宝应至高邮途中的秋日景色,以及诗人在舟中的所感所思。“吹入残荷片片来”则以残荷的形象,传达了秋天的气息,残荷的片片花瓣随风飘入船窗,增添了几分秋意。
鹧鸪天·题南楼老人秋水图
清-顾太清

瑟瑟凉风入小池。红衣落尽翠离披。
双螯荐酒重阳近,一鹭冲天夕照迟。
白露结,碧云垂。波沈菰米动涟漪。
可怜秋色无多日,留得残荷听几时。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小池、荷花凋谢、白鹭冲天、白露、碧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秋天景色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中“可怜秋色无多日,留得残荷听几时”表达了词人对秋天景色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秋日至姬山小湖得四绝句(其二)
近现代-金武祥

绿波如画白蘋洲,柳色微黄绕渡头。
忽讶中流红绰约,残荷犹剩一枝秋。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姬山小湖的秋色,通过对绿波、白蘋洲、柳色微黄、残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残荷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尽管已是秋末,但仍有生命力在坚持。

无题八首(其八)
近现代-苏曼殊

星裁环佩月裁珰,一夜秋寒掩洞房。
莫道横塘风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
这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温暖的渴望。“莫道横塘风露冷”转折到户外,横塘的风露虽冷,但“残荷犹自盖鸳鸯”却给人以温情,残荷覆盖着鸳鸯,保护它们不受寒冷的侵袭,这也许是诗人对人间温情的向往和寄托。
更漏子(其八)
近现代-樊增祥

北池花,西苑柳。东府桐阴玉甃。
昆池水,汉时功。
莲房坠粉红。红粉女。
莲心苦。留得残荷疏雨。
孤枕上,小楼头。从春听到秋。
这首词通过对北池的花、西苑的柳、东府的桐阴以及昆池水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秋日的宁静画面。词中的“莲房坠粉红”和“莲心苦”则透露出词人对生命无常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最后,“留得残荷疏雨,孤枕上,小楼头,从春听到秋”这几句,更是表达了词人从春到秋,长时间孤独听雨的心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新文章
- 沈意欢陆沉舟全章节_陆沉舟沈意欢:全集小说阅读
- (番外)+(全文)李玲蓝李俊贤(死后五年,我沉冤得雪:全文+后续+结局)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李玲蓝李俊贤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死后五年,我沉冤得雪:全文+后续+结局)
- 温颜的小说替嫁新妻:与病娇老公生个娃温颜楚枼霆全文阅读
- [完结]谁愿同你青丝变雪:贺景琛+结局+畅读全章节阅读
- 共话新时代女性力量,萧山这场活动讲述“她们的故事”
- 谁愿同你青丝变雪:高分言情(贺景琛温妤月顾妄之)已完结,谁愿同你青丝变雪:高分言情已完结
- 谁愿同你青丝变雪:高分言情(贺景琛温妤月顾妄之)全文免费_(贺景琛温妤月顾妄之)谁愿同你青丝变雪:高分言情后续阅读(贺景琛温妤月顾妄之)
-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发布 35岁起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
- 姝色在怀:结局+番外新上热文_笔趣阁(谢南笙傅知砚)谢南笙傅知砚:结局+番外评价五颗星
- 在历史文化名城,非洲知名记者被数字黑科技“圈粉”